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强调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①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全局发展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农村信息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依托,正如夏建成教授所述,农村信息对于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农民培训。③舒尔茨也经由实证证实农民培训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历史上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水平较低,但在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40年风雨历程中已然取得显著成就。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这一工程大幅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尽管学术界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分歧,这主要体现在当代中国各农村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明朗化和扩大化究竟是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还是属于政府经济决策和政治指导思想不当所造成的工作失误。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以及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差距的明朗化与扩大化趋势已确定无疑。[2]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是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处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区。因此,本文所述农村地区范围包括牧民聚集区、农民聚居区以及农牧杂居区;农业范围包含畜牧业、种植业以及半农半牧混合农业。内蒙古自治区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结合农村地区实际积极探索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但由于处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社会条件形成了对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的特殊需求,使得新时期地方政府农村服务供给与农民服务需求的契合成为富民强村工作任务的重点内容。本文在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应用心理学的契合度理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程度问题。
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特殊性与契合度理论探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位特殊性对农村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供给的影响
处于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区域与国内其他区域农村相比,农村服务供给更具挑战性。[3]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北部边疆民族地区,地貌复杂多样。农村地区特殊的区位特征形成了对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供给的制约,无形中加剧了服务供给契合需求的难度。
第一,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加剧了服务供给的难度。首先,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自身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的可及性与可得性对于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其次,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古代北方草原农业区,草原的大面积开垦使得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农牧交错区,农牧结合是这一区域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过程的典型特点。再次,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大都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部门的特殊性强化了农民对自然环境的刚性依赖。但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相互交织迸发促使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民也成为难抵风险的弱势群体。当这种自然依赖无所依存时,对于政府服务的供给需求依赖性则会无形强化。最后,基层政府的服务供给与多样性的地理和社会生态环境联系密切。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位置偏远、地广人稀且多以散居为主、自然环境较恶劣,加剧了农村地区服务供给的难度与挑战性。
第二,广大农民贫困、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等问题制约了需求的集体性表达。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显著、贫困人口数量大。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名单中内蒙古自治区占据了31个名额,同时还有26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广大农村贫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贫困人口文盲、半文盲率达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多民族共生、共存、共发展,与普通农村地区的服务对象相比包含了更多的民族特质和民族因素。[4]
第三,基层政府财政资金不足弱化了其服务供给的能力。④首先,经济决定政治,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水平也制约和影响着本级政府服务职能的发挥。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GDP的增长速度仅为4.0%,处于各省市增速排名末尾;2018年一季度GDP增速较2017年有所提高,达到了4.6%,但是依然维持全国靠后的水平。其次,由于历史欠账以及分税制改革导致的基层财权、事权不对称等原因致使基层政府负债问题愈加严重。最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与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增多,地方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被挤占和挪用财政经费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弱化了农村地区各项服务的供给能力。[5]
文章来源:《内蒙古中医药》 网址: http://www.nmgzyybjb.cn/qikandaodu/2020/1013/563.html
内蒙古中医药投稿 | 内蒙古中医药编辑部| 内蒙古中医药版面费 | 内蒙古中医药论文发表 | 内蒙古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