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清末民初著名白族医学家,因其对古中医学传承的重大贡献被后世医者尊称为“彭子”。其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被称为“第五经典”“中医之魂”,核心思想是圆运动理论——荣卫圆运动,脏腑圆运动。本文就荣卫圆运动理论进行叙述,并通过1个病例详细分析该理论的临床应用实效。
1 荣卫圆运动理论
彭子指出,“荣卫者,十二脏腑公共组织以行于躯体之内、脏腑之外,通于经络,溢于皮肤之气也”,“脏腑主一身之里,荣卫主一身之表”[1]。根据彭子的论述,在荣卫理论中,荣气为春夏木火之气,其性热,主疏泄,由内而外,卫气为秋冬金水之气,其性寒,主收敛,由外而内。荣卫一疏一敛,一外一内,形成圆运动,运动圆则荣卫合,荣卫合则不病寒热。荣性热,可被寒伤,寒伤荣,则荣功能不良,无法很好地与卫合成圆,导致卫的功能相对偏盛,而在人体显现出卫的特性——寒,此时人表现为恶寒。同理,卫性寒,可被热伤,热伤卫,则卫功能不良,无法很好与荣合成圆,荣的功能相对偏盛,而在人体显现出荣的特性——热,此时人表现为发热。因同时被伤者的特性也会有所显现,所以人体往往恶寒、发热同时出现,根据伤者不同程度各有侧重。彭子还指出,“中气者荣卫之根本”,“一见恶寒发热,便是荣卫由合而分,中气未有不虚者,调解其分以求归于合,未有不顾中气而能收敛者”[1]。黄元御等[2]在《四圣心源》之《天人解》中指出:“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由此可见中气指的是脾胃。
2 荣卫圆运动理论临床应用
2.1 病例及处方介绍魏某,77岁,2018年10月19日以“恶寒、发热、腹泻7 h”急诊入院。
一诊(2019年10月19日晚):患者受凉后患病,极度恶寒,自诉“好像在冰窖中一样”,轻度发热,体温37.8 ℃,流清涕、鼻塞、微咳、精神极差、行动无力、腹泻,解黄色稀水样大便无数次,无明显腹痛。辨证认为证属寒伤荣气,荣卫失和,中土虚寒。治法:调营卫,方用麻黄汤加生姜、大枣。处方1剂:麻黄9 g、桂枝12 g、杏仁15 g、炙甘草30 g、生姜45 g、大枣(劈)7枚。
二诊(2018年10月21日晨):患者服上药半剂(1次)后出微汗,恶寒明显减轻,发热缓解。1剂尽剂后恶寒、发热、鼻塞、微咳等症状均消失,但腹泻症状缓解不明显,仍解大便无数次,已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值班医生加用蒙脱石散、布拉氏酵母菌散均无效。考虑现荣卫已和,主要矛盾为中土湿寒,治法调整为:理中汤加附子。处方1剂:生姜45 g,党参、炙甘草各30 g,生白术、茯苓各20 g,制附子(先煎1 h)15 g,干姜12 g,生姜45 g,大枣(劈)7枚。
三诊(2018年10月22日晨):患者于21日18:00许服二诊药半剂,另半剂于22日晨服下。夜里11:00后至晨查房未再腹泻。续用原方,处方2剂。
四诊(2018年10月23日晨):22日解大便2次,为糊状便,食欲可,饮食量可,续用原方。
五诊(2018年10月24日晨):23日解软便1次,无不适,自觉较平素精神好,要求出院,要求带中药续服。理中汤加附子带3剂出院。
2.2 病例回顾分析患者恶寒、发热,首先可认定荣卫病。恶寒极重,伴发热,考虑寒伤荣而卫郁(此点可以从患者受凉病史印证),荣卫一伤一郁则恶寒发热同现(以恶寒为重)。卫除自外而内的特性外,还有自上而下的特性,也就是降性。彭子指出,“荣卫为十二经之精华,降气足则卫气足”,“降气司令在肺而根在胃”[3]。卫气郁同样会影响肺胃的功能,故患者很快出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咳痰等肺系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合并恶心、纳差、腹胀等胃系症状。该患者合并鼻塞、流涕、微咳等肺系症状。黄元御老前辈在《四圣心源》(鼻病根源)中指出:“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气之熏蒸也。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4]”。这提示鼻塞、流涕、咳嗽是因为肺经不降。彭子指出:“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书倦怠等[5]”。因此精神极差、行动无力、腹泻,可认定脾土之气运化不及。一诊所用处方:麻黄9 g、桂枝12 g、杏仁15 g、炙甘草30 g、生姜45 g、大枣(劈)7枚。麻黄泻其卫闭,桂枝发其营郁,杏仁降其肺气,炙甘草补其中气,生姜配大枣共奏调和荣卫之功。根据“中气者荣卫之根本”,“一见恶寒发热,便是荣卫由合而分,中气未有不虚者,调解其分以求归于合,未有不顾中气而能收敛者”,三诊、四诊、五诊时均使用理中汤加减善后,临床效果显著,这说明了中气的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内蒙古中医药》 网址: http://www.nmgzyybjb.cn/qikandaodu/2021/0406/776.html
内蒙古中医药投稿 | 内蒙古中医药编辑部| 内蒙古中医药版面费 | 内蒙古中医药论文发表 | 内蒙古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