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药松绑
半月谈记者 董小红、帅才
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中医药再次大放异彩,以扎实的疗效赢得广泛赞誉。其实,中医药的治疗理论和疗效,大众所了解的仅为冰山一角。大量优秀的中医疗法仍没有得到有效传承和规模推广,究其原因,与中医流派之别、传承方式、医疗标准不无关系。
对话嘉宾
陈云凤(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四川省名中医)
程丑夫(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陈新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1
衡量中医药的尺子在哪里?
陈云凤:金庸笔下一个武林江湖有十几个门派,中医也不例外。中医的门派之争是现实存在的,因为中医的理论形成源远流长,精髓是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医生针对患者不同的体质、所处不同的地域及不同的气候等,结合自己长期的经验,对疾病的诊治方法必然有所不同。诊疗经验丰富的医家,在长期总结过程中就形成了一定的门派性质。
中医治病不像西医,有一套完整明确的指南或操作流程。中医的特点和长处是辨证施治,各个门派认识不完全一致,采用的中药处方也不尽一致。同病异治,或者异病同治,这是中医治疗的特点之一。对疾病的认识不同,就有不同的看法,外人看起来是门派之争,其实背后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特色的体现。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也是中医药诊治方法丰富多彩且共存的原因。因此,我认为中医有一定的争论,是非常正常的。
“冬病夏治”正当时:医务人员为市民进行艾灸治疗 邢广利/摄
程丑夫:中医药的发展,受到了“标准”的严重制约。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我国衡量中医药的关键标准90%以上是西医标准。现行的中医院三甲标准、中医学生规培标准、中药新药审批标准等,都是西医标准。如我们要研制一个中药新药,要进行药学研究、药效学研究、安全性研究、临床研究,其中药效学研究、安全性研究的衡量标准都是西医的,临床试验标准大部分也是西医标准。
对事物的衡量总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若用西医标准衡量中医,恐怕大部分都不合格,中医是过不了西医标准那一关的。但我们如果用中医标准去衡量西医西药呢?他们看病不辨证,西药既不分寒热温凉,又不管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多种西药并用时又不讲配伍法则,用中医标准去衡量西医西药时,他们也过不了关啊!因此,中医药要有突破性发展,必须解决对中医的衡量标准问题。我认为中药新药研究的标准主要基于两条,一是临床疗效,二是用药安全。一个药物如果临床效果好,用药又安全,那就是很好的药物。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建议中医药相关管理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扭转西医西药标准对中医的捆绑和干预,制定符合中医药学科规律和体系,清理现行的制约中医发展的各项标准。这样我们中医药的春天,就真正来到了。
2
中医师徒传承应开阔思路
陈云凤:中医和西医不一样,师带徒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以前,新学徒跟着自己的老师学习,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更多的是模仿和结合自己的特点不断提升。师承的方法就是跟师临证,采用问症状、查色按脉等四诊方法。老师也会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让学生学习经典医书,掌握中医理论。现在思路更开阔一些,会指导学生将中医经典和当前疾病结合起来,查阅文献和当代书籍,更好地把握诊治疾病的中医方法。
在学习老师的经验、传承知识的同时,我们还会针对老师擅长治疗的疾病让学生归纳总结,写典型病案、跟师心得等。到了一定程度,学生也可以参与写书总结老师经验。因此,中医传承有很多方法,跟师父学、疑难病例讨论、文献收集、学习经典、写典型病案和读书心得等都是传承的方式。
中医师带徒让学生跟随老师看病,在看病过程中不断思考揣摩,并总结提升,形成良好的中医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
工作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药房根据处方抓药 刘磊/摄
程丑夫:中医传承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医学术思想、学术经验的教与学的问题,传学术之外更要传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仁心仁术、济世救苦、服务苍生的大医精神。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亦常谓“岐黄本是仁慈术,修到仁慈术自精”。所以修术先修心,中医传承应抓住“修心”的传承,以身示教,垂范后学。
文章来源:《内蒙古中医药》 网址: http://www.nmgzyybjb.cn/zonghexinwen/2020/0801/447.html
内蒙古中医药投稿 | 内蒙古中医药编辑部| 内蒙古中医药版面费 | 内蒙古中医药论文发表 | 内蒙古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