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丹桂飘香。
秦地无闲草,巴山多仙药。
9月22日下午,
连日阴雨后天放晴。
来我市参加全国中药材产业扶贫
工作推进会的众多嘉宾,
在上午座谈分享经验后,
先后前往巴州区清江镇、大和乡,
就我市道地药材
发展情况调研、参观。
与会嘉宾在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参观
与会嘉宾都是中药材产业助力脱贫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实施者,对中药材发展有着各自的经验和门路。他们走进我市广阔乡村,边听边看边了解,寻找新思路,谋划中药材产业新发展。
实地感受
绿水青山下的“金山银山”
来到清江镇巾字村,与会嘉宾先后走过药用植物科普馆、中药材大棚育苗、露地育苗及林下种植区。一边听介绍,一边观察科普馆众多的中药材标本、田地里成片的枳壳等中药材,与会嘉宾连连感叹:巴中道地药材发展迅速,生机勃勃。
与会嘉宾在巴州区清江镇中成药产业园参观
“上午听介绍,巴中土地上生长着1700多种野生药材,如今看来,所言不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主任魏鸿雁说,下车一眼望去,遍地绿色,呼吸的都是清新空气。“好山好水好空气,才能长出好药材。”
与会嘉宾参观展板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对于巴中来说,寻找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实现绿色振兴的新路子,中药材产业无疑是一个好选择。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处负责人兰文跃深有同感:“贵州同样多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巴中现在取得的中医药发展成绩,是令人瞩目的,让人兴奋的。”
经验分享
巴中道地药材“全力出击”
在大和乡朱垭村,成片姜黄长势正好、翠绿欲滴。对于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干部吴化成来说,巴中的种植方式较特别。“巴山多雨,挖深沟,利排水,有助于药材生长。种植药材需要因地制宜。”
与会嘉宾在巴州区大和乡朱垭村姜黄基地参观
走过清江镇、来到大和乡,沿路中药材种植规模不小,但种类不多,这让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中药师毕雅琼纳闷:“巴中道地药材种类那么多,为何田地里就那么几种?”在现场解说员解释下,她终于释然:经过专家论证,巴中从适合人工种植的100多种道地药材中筛选出4个主导品种和5个大宗产品,避免“散小杂”。
文章来源:《内蒙古中医药》 网址: http://www.nmgzyybjb.cn/zonghexinwen/2020/1002/540.html
上一篇:3年、5万亩!内蒙古计划推动艾草全产业链发展
下一篇:特殊患者静脉穿刺技巧
内蒙古中医药投稿 | 内蒙古中医药编辑部| 内蒙古中医药版面费 | 内蒙古中医药论文发表 | 内蒙古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